台南的清晨,薄霧還纏著阿里山的茶林,巷口早餐店的蒸籠已冒出白茫茫的熱氣。阿公端著一碗清潤的杏仁茶,看著報紙上關於寒流將至的消息,慢悠悠對廚房忙碌的阿嬤說:”該燉點川貝雪梨了,隔壁林太太昨天又咳得睡不著。”這樣的對話,在冬季的臺灣街巷裡隨處可聞。對臺灣的中老年人來說,冬季護肺從來不是冷冰冰的養生理論,而是融在三餐四季裡的生活智慧——用在地食材熬煮的熱湯,灶上咕嘟冒泡的藥膳,還有代代相傳的食療方,像冬日裡的暖陽,溫柔守護著呼吸系統的安康。
冬季養肺潤肺食療方
銀耳百合羹 :銀耳 30 克,百合 20 克,冰糖適量。將銀耳泡發,撕成小塊;百合洗淨。一起放入鍋中,加適量清水,小火燉煮 1-2 小時,至銀耳軟糯,加入冰糖調味即可。銀耳富含天然植物膠質,能滋陰潤肺、養胃生津;百合則有潤肺止咳、清心安神的功效。這道羹口感香甜,營養豐富,常食能有效緩解肺燥乾咳、失眠多夢等問題。
川貝陳皮瘦肉煲 :川貝 30 粒,陳皮半個,瘦肉 200 克,生花生米 30 粒。瘦肉切厚片,陳皮浸軟,川貝、花生米洗淨。所有材料放入燉鍋,加清水煮沸後,改文火燉兩小時。川貝能化痰止咳、清熱潤肺;陳皮理氣健脾、燥濕化痰;瘦肉補虛強身;花生米滋陰潤燥。此湯品對於中老年人因肺熱引起的咳嗽痰多、氣管不適有很好的食療效果。
核桃蓮子粥 :核桃仁 30 克,蓮子 50 克,大米 100 克,冰糖適量。將核桃仁切碎,蓮子去芯,與大米一起放入鍋中,加適量清水,大火煮沸後轉小火慢熬成粥,加入冰糖調味。核桃仁可補腎固精、溫肺定喘;蓮子能補脾止瀉、益腎澀精、養心安神。常食此粥可增強中老年人的肺脾腎功能,提高機體免疫力,預防呼吸道疾病。
蒸柳丁 :柳丁洗淨,鹽水浸泡 20 分鐘,在頂部平切一刀,形成一個蓋子。在果肉上撒少許鹽,用筷子戳幾個洞,蓋上蓋子,放入碗中蒸 15 分鐘。蒸柳丁能止咳化痰,對於冬季咳嗽、氣管炎有一定的緩解作用。
老輩人的護肺箴言:冬季預防氣管疾病的生活智慧
在臺灣的社區公園裡,冬日暖陽下總會聚集著聊天的長輩。他們聊的話題裡,少不了”如何過冬不咳嗽”這件事。那些沒寫進醫書裡的生活經驗,像散落的珍珠,被歲月串成了實用的護肺指南——比食療更重要的,是融入日常的習慣,讓身體在寒冷季節裡始終保持”不燥不寒”的平衡。
三暖二忌
是許多長輩掛在嘴邊的口訣。”三暖”指的是脖子暖、背部暖、腳部暖。臺灣的冬天雖然氣溫不會太低,但濕冷的空氣特別容易從頸部鑽進身體,所以老一輩人冬天出門必戴圍巾,而且要選羊毛或棉質的,”能擋住風,又不會悶出汗”。背部則要穿件輕便的馬甲,尤其是有慢性支氣管炎的老人,哪怕在家裡也會套著馬甲,說”背部一涼,氣管就會縮起來”。腳部的保暖更講究,睡前用生薑煮水泡腳是常態,有些阿嬤還會在鞋墊裡縫上一小包曬乾的艾草,”艾草能驅寒,腳暖了,肺裡的寒氣也能被逼出去”。
二忌
則是忌生冷、忌突然進出溫差大的地方。台南的王阿嬤總說:”冬天吃冰,等於給肺澆冷水。”她家裡的冰箱冬天很少放冷飲,連水果都會先用溫水泡一下再吃。而對於進出空調房,長輩們有個”緩衝法”:從外面回到開著暖氣的屋裡,先在門口站一會兒,解開圍巾,讓身體慢慢適應溫度變化,再走進室內;出門前則會先打開窗戶,讓冷空氣一點點進來,等身體有了準備再出去。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,卻是他們對抗”溫差性咳嗽”的法寶。
動得慢,練得是冬季護肺的運動秘訣。臺灣中老年人愛晨練,但冬天裡他們從不做劇烈運動,而是選擇太極、八段錦這類”慢運動”。在臺北的公園裡,常能看到長輩們慢悠悠地做著”雙手托天理三焦”的動作,吸氣時雙臂緩緩上舉,仿佛要把新鮮空氣都吸進肺裡,呼氣時慢慢下落,據說這樣”能讓肺像風箱一樣充分開合”。還有人堅持”腹式呼吸法”:用鼻子深吸氣,讓肚子像氣球一樣鼓起來,再用嘴巴慢慢呼氣,每次練習十分鐘,說是”能鍛煉肺功能,讓氣管更有彈性”。
笑口常開被老輩人視為最便宜的”護肺藥”。他們相信,心情舒暢了,呼吸才會順暢。社區裡的歌唱班、書法課在冬天反而更熱鬧,長輩們聚在一起唱老歌,寫毛筆字,笑聲常常傳出老遠。有位患肺氣腫的張阿公說:”以前總想著自己肺不好,越想越喘,後來跟著大家一起唱歌,唱到高興時忘了咳嗽,反而覺得氣更足了。”這種不把自己當病人,用快樂滋養身體的智慧,或許比任何食療方都更有力量。
小寒時節,氣溫降到最低,這時候燉烏骨雞是少不了的。臺灣東部的長輩喜歡在烏骨雞裡加入沙參、麥冬和無花果,沙參和麥冬都是潤肺的良藥,無花果則帶著天然的甜味,讓湯喝起來甘潤不苦。燉好的湯呈淺褐色,香氣裡帶著草木的清潤,長輩們會叮囑晚輩:”這湯要趁熱喝,但別燙著,慢慢咽,讓熱氣一點點潤到肺裡去。”
到了大寒,預示著春天不遠了,但此時的寒氣仍未消退。這時候,阿公們會泡上人參茶,但選的多是性平的西洋參,再配上麥冬和枸杞,既能補氣,又能滋陰,避免冬季進補上火。有些家庭還會做芝麻杏仁糊當點心,黑芝麻補腎,杏仁潤肺,用溫水調成糊狀後蒸熟,每天下午吃一小碗,說這樣”能讓肺和腎都暖暖的,開春也不容易生病”。
當第一縷春風吹過臺灣海峽,長輩們會笑著收起燉鍋,說”肺已經養好了,等明年冬天再繼續”。這些流傳在臺灣的養肺智慧,沒有複雜的理論,卻藏著最樸素的生活哲學——用對的食材,好的習慣,順應時節的節奏,讓身體在自然的呵護下,安然度過每一個冬天。就像台南的阿嬤說的:”護肺不用急,就像照顧院子裡的蘭花,每天澆點水,曬曬太陽,它自然就長得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