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鼻子裡的“秋冬警報”:台南小學生張銘的流鼻血日記

清晨七點的台南,陽光剛漫過安平古堡的飛簷,巷口早餐店的蛋餅香氣裹著微涼的風飄進窗內。張銘坐在餐桌前,正低頭用吸管戳著熱豆漿的封口,突然覺得鼻子裡一陣發癢,像有只小螞蟻在輕輕爬。他下意識地仰起頭,想用手指去摳,卻被媽媽林慧的手輕輕拍開:“銘仔,說了多少次不能摳鼻子!”

話音剛落,一滴鮮紅的血珠就順著張銘的鼻尖滴在了白色校服上,像落在雪地裡的紅豆。張銘瞬間慌了神,手裡的豆漿吸管“啪嗒”掉在桌上,眼睛瞪得圓圓的:“媽媽,鼻子又流血了!”林慧趕緊放下手中的三明治,抽了兩張紙巾疊成小方塊,讓張銘仰著頭按住鼻翼,自己則轉身去拿冷水浸濕的毛巾——這已經是半個月裡張銘第三次流鼻血了。

台南的秋冬沒有北方的刺骨寒風,卻帶著海島特有的乾燥。白天陽光明明還暖得能穿薄外套,到了傍晚,風裡就裹著一股“抽水分”的勁兒,吹得人皮膚發緊。張銘的教室在教學樓三樓,窗戶總是開著一條縫通風,課間他和同學在走廊上跑跳時,風就順著窗戶縫鑽進來,撲在臉上像撒了把細沙。他總覺得鼻子裡幹幹的,尤其是上完美術課,粉筆灰混著乾燥的空氣,讓他忍不住想揉鼻子。

第一次流鼻血是在兩周前的數學課上。老師正在黑板上寫應用題,張銘盯著“小明買了5斤蘋果”的題目發呆,鼻子突然一陣溫熱,他低頭一看,作業本上已經暈開了一小片紅。同桌女生嚇得叫出了聲,老師趕緊讓他去醫務室。校醫陳阿姨一邊幫他處理,一邊笑著說:“台南的秋天啊,就是會‘欺負’你們這些小娃娃的鼻子。”

後來陳阿姨告訴林慧,秋冬季節空氣濕度低,台南的平均濕度從夏季的80%降到50%以下,鼻腔裡的黏膜就像失去水分的樹葉,變得又幹又脆。小孩子的黏膜本來就比大人薄,再加上張銘有愛摳鼻子、揉鼻子的習慣,稍微一用力,黏膜上的小血管就會破掉,這就是流鼻血的主要原因。林慧這才想起,最近家裡的空調開得勤,晚上張銘睡覺總說口幹,早上起來枕頭邊還放著喝剩的半杯水。

為了讓張銘的鼻子“不鬧脾氣”,林慧開始了一系列“護鼻計畫”。她在客廳和張銘的房間各放了一台加濕器,每天睡前都會檢查水位;早餐時會多準備一份蒸南瓜、銀耳羹,說這些食物能給身體補水分;就連張銘書包裡的紙巾,也換成了柔軟的嬰兒專用款。張銘一開始還不樂意,覺得媽媽太小題大做,直到有天課間,他看到同班的阿傑因為流鼻血,沒能參加期待已久的跳繩比賽,才明白保護鼻子有多重要。

現在的張銘,每天早上都會主動用媽媽準備的生理鹽水噴霧給鼻子“補水”,課間跑跳時也會注意避開風口。上周台南降溫,學校組織去戶外寫生,風比平時大了不少,張銘特意把圍巾拉到鼻子下面,只露出一雙亮晶晶的眼睛。他坐在草地上,看著遠處的鹽水溪波光粼粼,鼻尖沒有絲毫發癢的感覺,心裡比吃到最喜歡的芒果冰還要甜。

夕陽西下時,張銘背著書包蹦蹦跳跳地回家,路過巷口的雜貨店,還特意買了一小盒潤唇膏——他記得媽媽最近總說嘴唇乾,要把這份“滋潤”也分享給媽媽。晚風輕輕吹過,帶著院子裡桂花的香氣,張銘摸了摸自己的鼻子,暗暗想著:原來秋冬季節的乾燥不可怕,只要好好照顧自己,小鼻子也能舒舒服服地度過每一天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