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顆鵝蛋的“祛濕”真相:它不是藥,但這些人吃對了真的舒服

梅雨季一到,總有人覺得身子發沉、舌苔厚膩,連走路都像裹了層濕棉花——這是老輩人常說的“濕氣重”找上門了。於是,有人想起了鵝蛋,說這比雞蛋大好幾圈的“大胖蛋”能祛濕氣,到底是真的嗎?今天咱們就從廚房到中醫理論,好好聊聊鵝蛋和濕氣的那些事兒,再說說哪些人吃鵝蛋是“錦上添花”,哪些人卻要多留個心眼。

鵝蛋祛濕:傳說與現實的碰撞

在民間傳統中,鵝蛋一直被賦予了許多神奇的功效。在一些農村地區,人們相信鵝蛋能夠祛除體內的濕氣。這種說法的起源,或許與鵝的生活習性有關。鵝是一種水禽,它們在水中嬉戲,卻能保持身體的乾爽,因此人們便認為鵝蛋也具有類似的祛濕效果。

然而,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,鵝蛋的祛濕效果並沒有確鑿的證據。濕氣在中醫理論中是一種複雜的概念,它與人體的脾胃功能、生活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。而鵝蛋作為一種食物,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、脂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。這些成分雖然對人體健康有益,但並沒有直接的祛濕作用。

儘管如此,鵝蛋的營養成分仍然使其成為一種對健康有益的食物。它富含優質蛋白質,每100克鵝蛋中蛋白質含量可達13克左右,這種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與人體需求相近,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。此外,鵝蛋中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,這是一種對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極為重要的營養物質。卵磷脂可以促進腦細胞的發育,增強記憶力,對於兒童和老年人來說,是一種很好的營養補充。

哪些人是鵝蛋的“天選之人”,哪些人又得“敬而遠之”。

首先,脾胃虛寒、濕氣偏盛的人,吃鵝蛋准沒錯。這類人平時容易怕冷、肚子涼,吃點生冷食物就腹瀉,舌頭伸出來,舌邊有齒痕,舌苔白膩。吃鵝蛋可以選蒸或者煮的方式,比如蒸鵝蛋羹時加少許生薑末,生薑的溫性還能幫鵝蛋“加碼”,更適合驅散脾胃裡的寒氣和濕氣。我見過有人把鵝蛋和山藥一起燉,山藥健脾,鵝蛋溫胃,一碗下去,胃裡暖暖的,連打個嗝都覺得舒服——這就是“對症”的吃法。

其次,需要補充營養的特殊人群,也能從鵝蛋裡獲益。比如剛生完孩子的產婦,身體虛弱,需要溫補但又不能太油膩,煮個鵝蛋湯,加幾顆紅棗,既能補氣血,又不會給脾胃添負擔;還有冬天容易手腳冰涼的人,每週吃1-2個煮鵝蛋,比吃太多油膩的肉類更溫和,能幫身體儲存能量,抵禦寒氣,順便也能減少因寒氣滯留導致的“寒濕”。

另外,消化功能好的老年人,也可以適量吃鵝蛋。很多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,脾胃功能減弱,容易消化不良,但又需要補充優質蛋白。鵝蛋的蛋白質比雞蛋更易消化(前提是做得軟爛),溫性也不會刺激腸胃,蒸個水蛋、煮個蛋花湯,既能補營養,又能幫著暖脾胃,比吃補品更實在。

但有幾類人,吃鵝蛋就得“悠著點”,甚至別吃。

第一類是體內有“濕熱”的人。這類人和“寒濕”不一樣,他們平時容易口幹、口苦,臉上愛出油,大便黏馬桶,舌苔黃膩。鵝蛋性溫,濕熱體質的人吃了,就像在“火上澆油”,可能會加重口幹、長痘的情況。我有個朋友就是典型的濕熱體質,夏天吃了一次煎鵝蛋,第二天就長了一臉痘痘,還總覺得嗓子疼——這就是沒找對體質,吃錯了東西。

第二類是高血脂、高膽固醇人群。鵝蛋的蛋黃比雞蛋大很多,膽固醇含量也更高(一個鵝蛋的膽固醇含量大概相當於2-3個雞蛋)。雖然鵝蛋裡的卵磷脂能幫助調節血脂,但對於已經確診高血脂、需要嚴格控制膽固醇的人來說,還是儘量少吃或不吃,避免加重身體負擔。如果實在想吃,也得諮詢醫生,偶爾吃半個蛋黃,還要減少當天其他高脂肪食物的攝入。

第三類是消化功能弱的小孩和老人。這裡說的“老人”,是指消化功能特別差、平時容易腹脹、便秘的老人;小孩則是指3歲以下的幼兒,他們的脾胃還沒發育完全,鵝蛋比雞蛋更“厚重”,吃多了容易消化不良,甚至積食。我鄰居家的小孩,2歲多的時候,家長給吃了大半個蒸鵝蛋,結果當天晚上就又吐又拉,後來醫生說“是脾胃受不了這麼大的負擔”。所以給這類人吃鵝蛋,一定要少量嘗試,比如先給小孩吃1/4個蛋羹,觀察有沒有不適,再慢慢加量。

最後,還要提醒大家,不管是什麼體質,吃鵝蛋都講究“適量”。再好的東西,吃多了也會變成負擔——健康的成年人,每週吃1-2個鵝蛋就夠了,既能補營養,又不會讓脾胃“累著”;而且吃法也很重要,儘量選蒸、煮、燉這些清淡的方式,避免油炸、爆炒,不然不僅會增加油脂攝入,還會讓鵝蛋的溫性變成“燥性”,反而不利於身體。

其實,鵝蛋不是“神藥”,它不能像薏米那樣直接“利水祛濕”,也不能像生薑那樣“散寒除濕”,但它能幫脾胃“打好基礎”,讓身體自己有能力對抗濕氣。就像老輩人說的“食療不如食養”,與其指望某一種食物“治病”,不如把鵝蛋當成健康飲食的一部分,搭配著清淡的食材,養成規律的作息,這樣才能從根源上把濕氣“拒之門外”。

下次梅雨季,如果你再覺得身子發沉,不妨蒸個鵝蛋,配一碗紅豆茯苓粥,慢慢吃,細細品——你會發現,舒服的不只是胃,還有整個人的狀態。

一口吃掉“黏人精”:藏在餐桌裡的祛濕密碼,讓身體輕盈得像春風

清晨醒來,總覺得眼皮沉得像掛了鉛,頭髮一摸滿是油膩,連穿襪子都能感覺到腳踝腫脹——別懷疑,這大概率是“濕氣”這個磨人的小妖精在作祟。它就像空氣中的潮氣,悄無聲息鑽進身體,然後在關節縫裡囤積水汽,在腸道裡裹住消化酶,讓整個人從裡到外透著“黏糊糊”的疲憊:吃點東西就腹脹,大便總粘在馬桶上沖不淨,連皮膚都愛冒小疹子、長閉口,仿佛身體被一層看不見的濕衣裹住,怎麼都舒展不開。

其實對付濕氣,不用急著找藥罐,咱們每天的餐桌就是最好的“祛濕戰場”。那些帶著陽光氣息、自帶“乾燥屬性”的食材,只要用對方法烹飪,就能像小海綿一樣,悄悄吸走身體裡的多餘水汽,讓氣血重新活起來。今天就帶大家解鎖幾道家常又美味的祛濕食療方,從早餐到晚餐,用煙火氣把濕氣一點點“吃”走。

赤小豆薏米粥:祛濕界的“黃金搭檔”

赤小豆和薏米,這對組合堪稱祛濕界的“黃金搭檔”,它們攜手作戰,能將身體裡的濕氣一網打盡。赤小豆,那紅彤彤的小豆子,可別小瞧了它,它性平、味甘酸,入心、小腸經,具有利水消腫、解毒排膿的功效。而薏米,這白白胖胖的小顆粒,更是祛濕高手,性涼、味甘淡,能健脾利濕、清熱排膿。

將赤小豆和薏米洗淨,放入鍋中,加入適量清水。大火煮沸後轉小火慢燉,期間不時攪拌,防止糊鍋。隨著水溫的升高,赤小豆和薏米漸漸變得軟糯,鍋中散發出淡淡的米香和豆香。待它們煮至開花,粥變得濃稠時,加入適量冰糖調味,攪拌均勻,繼續煮一會兒,讓冰糖完全融化。

一碗熱氣騰騰的赤小豆薏米粥就出鍋了。舀上一勺,輕輕吹一吹,送入口中,赤小豆的軟糯、薏米的清香與冰糖的甜蜜交織在一起,在舌尖上跳躍。這碗粥不僅口感豐富,更能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濕氣,讓你從內到外都感到清爽舒適。每天早上來上一碗,開啟元氣滿滿的一天,讓濕氣無處藏身。

紅豆陳皮糖水:酸甜開胃又祛濕

紅豆陳皮糖水,這是一道酸甜開胃又祛濕的美味佳餚。紅豆,同樣是祛濕的好幫手,它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多種營養成分,能促進腸胃蠕動,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和廢物。陳皮,這曬乾的橘子皮,可別小瞧了它的作用,它性溫、味辛、苦,歸脾、肺經,具有理氣健脾、燥濕化痰的功效,能有效調節脾胃功能,促進消化,讓濕氣無處滋生。

將紅豆提前浸泡,這樣能讓紅豆更快煮熟。陳皮用清水稍微沖洗一下,去除表面的灰塵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,放入紅豆和陳皮,大火煮沸後轉小火慢燉。隨著水的沸騰,紅豆逐漸變得飽滿,陳皮的香氣也慢慢彌漫開來。待紅豆煮至軟爛時,加入適量冰糖調味,攪拌均勻,讓冰糖完全融化。

一碗紅豆陳皮糖水就完成了。那酸甜的口感,紅豆的軟糯與陳皮的清香相互交融,喝上一口,仿佛有一股暖流在身體裡流淌,帶走濕氣的同時,還能開胃消食,讓你的脾胃更加健康。在潮濕的天氣裡,來上一碗紅豆陳皮糖水,不僅滿足了味蕾,還能讓身體保持乾爽,真是兩全其美的選擇。

薏米冬瓜排骨湯:清熱祛濕又滋補

薏米冬瓜排骨湯,這是一道清熱祛濕又滋補的湯品。冬瓜,那圓滾滾的大傢夥,水分充足,口感清脆,它性寒、味甘淡,入肺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經,具有利水消腫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與薏米搭配,祛濕效果更上一層樓。排骨,富含蛋白質和鈣質,能為身體提供豐富的營養,讓這道湯不僅祛濕,還能滋補身體。

將排骨洗淨,放入鍋中焯水,去除血水和雜質。薏米提前浸泡,這樣能更好地發揮它的功效。冬瓜去皮、去籽,切成厚片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,放入排骨、薏米和冬瓜,大火煮沸後撇去浮沫,轉小火慢燉。在燉湯的過程中,排骨的鮮味、薏米的清香和冬瓜的清甜慢慢融合在一起,形成了一鍋營養豐富、味道鮮美的湯。

經過長時間的燉煮,排骨變得軟爛,冬瓜也變得透明,薏米更是煮得軟糯。加入適量鹽調味,攪拌均勻。一碗薏米冬瓜排骨湯就可以上桌了。喝上一口,鮮美的湯汁在口中回蕩,排骨的軟糯、冬瓜的清甜和薏米的軟糯相互交織,不僅滋養了身體,還能祛除濕氣,讓你在潮濕的天氣裡也能保持清爽舒適。

花生紅豆湯:補血祛濕兩不誤

花生紅豆湯,這是一道補血祛濕兩不誤的美味湯品。花生,那香脆可口的小顆粒,含有豐富的蛋白質、脂肪和多種營養成分,能為身體提供能量,還能補血養顏。紅豆,前面已經提到過它的祛濕功效,它與花生搭配,既能祛濕,又能補血,讓你在祛濕的同時,還能擁有紅潤的氣色。

將花生和紅豆洗淨,放入鍋中,加入適量清水。大火煮沸後轉小火慢燉。在燉煮的過程中,花生的香味和紅豆的豆香逐漸散發出來,讓人垂涎欲滴。待花生和紅豆煮至軟爛時,加入適量冰糖調味,攪拌均勻,讓冰糖完全融化。

一碗花生紅豆湯就完成了。那香甜的口感,花生的香脆與紅豆的軟糯相互配合,喝上一口,仿佛有一股暖流在身體裡流淌,帶走濕氣的同時,還能補血養顏,讓你的氣色越來越好。在潮濕的天氣裡,來上一碗花生紅豆湯,不僅滿足了味蕾,還能讓身體更加健康,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

這些“祛濕雷區”要避開

吃對食材能祛濕,但要是不小心踩了“雷區”,再努力也白費。首先要少吃生冷食物,比如冰奶茶、冰西瓜、生魚片,這些食物會像冰水一樣,澆滅脾胃的“火氣”,讓“水泵”徹底停擺,濕氣只會越積越多;其次要少喝甜飲料、少吃油炸食品,甜的東西容易在體內生成“痰濕”,油炸食品則會加重脾胃負擔,讓濕氣更難排出;最後要注意,祛濕不是“一蹴而就”的事,要堅持吃這些健脾祛濕的食材,同時配合適量運動,比如快走、瑜伽,讓身體微微出汗,這樣濕氣排出得更快。

其實濕氣並不可怕,它就像身體裡的“小積水”,只要我們用對方法,通過日常飲食慢慢調理,就能把它一點點“吃”掉。當你堅持喝了一段時間赤小豆茯苓粥,吃了炒扁豆和冬瓜薏米湯後,會發現自己慢慢變了:早上醒來不再覺得眼皮沉,頭髮能保持一整天清爽,大便順暢不粘馬桶,連走路都覺得腳步輕盈,仿佛卸下了一身的重擔。

這就是食療的魔力——它不用你忍受藥味,不用你刻意堅持,只需要你在每一頓飯裡,多花一點心思,選擇那些能滋養身體的食材,然後在煙火氣中,悄悄把健康找回來。從今天開始,就讓我們一起,用餐桌對抗濕氣,讓身體像春風拂過的草地,輕盈、舒展、充滿活力吧!

藏在肚皮裡的“濕老虎”:中藥與食療如何幫你“祛濕減負”

摸一摸自己的肚子,是不是像揣了個鬆軟的“小皮球”?按壓下去軟軟的,鬆開手還帶著點“晃悠”的餘韻?更讓人糟心的是,明明沒吃多少,肚子卻總脹得像個鼓,天氣一熱渾身黏糊糊,頭髮油得能炒菜,連大便都黏在馬桶上沖不淨……別懷疑,這很可能是“濕老虎”在你肚子裡安了家。

中醫裡常說“千寒易除,一濕難去”,這肚子裡的濕氣,就像塊泡了水的海綿,沉甸甸地墜著,不僅讓腰圍悄悄膨脹,還會帶來乏力、沒胃口、嗓子裡總像有痰等一堆麻煩。想要把這“濕老虎”趕跑,光靠節食可不行,還得請出中藥和食療這兩位“祛濕高手”。

肚子大濕氣重,中藥來幫忙

(一)參苓白術散:健脾益氣的“好幫手”
參苓白術散由人參、茯苓、白術等組成,是健脾益氣、滲濕止瀉的“能手”。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濕氣重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稀等症狀,它能大顯身手。它通過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,促進水濕代謝。服用期間,要避免生冷油膩食物,以免加重濕氣。

(二)香砂六君丸:健脾和胃“顯神通”
香砂六君丸含有木香、砂仁、黨參等成分,是益氣健脾、和胃化濕的“高手”。對於脾虛氣滯引起的腹脹、大便溏泄等濕濁中阻症狀,它能有效改善。其芳香化濕的特性,有助於消除腹部脹滿感,讓肚子重回“平坦”。

(三)二陳丸:燥濕化痰“解憂愁”
二陳丸以半夏、陳皮為主藥,是專治痰濕內蘊的“神器”。對於長期飲食不節形成的痰濕型肥胖、腹部膨隆,它有顯著效果。服用期間,要忌食辛辣刺激之物,避免加重痰濕生成。

(四)平胃散:燥濕運脾“展風采”
平胃散由蒼術、厚樸等組成,能燥濕運脾、行氣和胃。它針對濕困脾胃引起的腹脹、口淡無味、舌苔厚膩等症狀,通過增強脾胃運化功能,消除濕濁。

(五)藿香正氣水:解表化濕“驅邪氣”
藿香正氣水含有廣藿香、紫蘇葉等解表化濕藥物,適用於外感暑濕或飲食不潔引起的腹脹嘔吐、泄瀉伴惡寒發熱。它能發散表邪、和中化濕,緩解急性濕濁困脾症狀。

食療“祛濕盛宴”:把藥材變成餐桌上的美味

比起苦口的中藥,食療更像一場“溫柔的祛濕戰”——把那些能祛濕的食材,變成一碗碗、一碟碟好吃的,讓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時,悄悄把肚子裡的濕氣“吃”掉。

1. 冬瓜薏米排骨湯:喝出“輕盈感”的家常湯

冬瓜就像個“天然利尿劑”,水分多、熱量低,還帶著股清甜味,能幫身體把多餘的濕氣“瀝”出去;薏米負責健脾祛濕,排骨則讓湯的味道更醇厚。這三樣搭配在一起,簡直是為“大肚腩”量身定做的。

做法很簡單:排骨焯水後和炒過的薏米一起下鍋,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燉40分鐘,再放進去皮切塊的冬瓜,燉到冬瓜變得透明軟爛,加少許鹽調味就行。喝一口,湯清味鮮,冬瓜入口即化,排骨燉得酥爛,喝完肚子裡暖暖的,一點不脹了。記得別把湯裡的薏米和冬瓜剩下,它們才是“祛濕主力”呢。

2. 炒扁豆陳皮粥:脾虛者的“養胃祛濕粥”

炒扁豆是個“寶藏食材”,把生扁豆炒熟後,健脾的本事變強了,還帶著點淡淡的豆香;陳皮就像個“理氣小助手”,能化解肚子裡的脹氣,讓濕氣隨著“氣”一起排出去。這碗粥特別適合那些一吃涼的就拉肚子、肚子總脹脹的人。

抓一把炒扁豆,加上一小片泡軟的陳皮,和大米一起淘洗乾淨,放進鍋里加水煮成粥。煮好的粥帶著陳皮的清香和扁豆的軟糯,喝下去胃裡暖暖的,就像給脾胃敷了塊“暖寶寶”,堅持喝上一周,會發現胃口變好了,肚子也沒那麼脹了。

3. 紅豆茯苓山藥糕:當零食吃的“祛濕小甜點”

不想喝湯喝粥?那就來塊紅豆茯苓山藥糕吧!紅豆能補血又祛濕,茯苓健脾,山藥則是“養脾聖品”,把它們做成糕點,既能當零食,又能悄悄祛濕,簡直是“吃貨”的福音。

做法也不複雜:紅豆提前泡軟煮熟,和茯苓粉、山藥粉(可以自己用幹山藥打成粉)混合,加少許蜂蜜和水揉成麵團,分成小劑子,放進蒸鍋裡蒸15分鐘。蒸好的糕點帶著紅豆的沙甜和山藥的綿密,一口一個,不知不覺就把濕氣“吃”掉了。早上來不及吃飯,揣兩塊在兜裡,既能墊肚子,又能祛濕,一舉兩得。

4. 生薑炒雞蛋:驅寒祛濕的“快手菜”

別小看這道家常菜,生薑就像個“小火爐”,能把體內的寒濕“燒”出去,雞蛋則能補充營養,讓身體有勁兒“對抗”濕氣。特別適合那些冬天穿得少、平時愛喝冰飲,導致肚子裡又寒又濕的人。

把生薑切成細細的絲,鍋裡放少許油,油熱後下薑絲炒出香味,再把打散的雞蛋倒進去,翻炒成塊,加一點點鹽調味就行。炒好的雞蛋帶著薑的辛辣,吃一口微微出汗,肚子裡像有股暖流在跑,那些黏在肚子裡的寒濕,仿佛被這股暖流“沖”走了。不過生薑性熱,容易上火的人別吃太多,每天一小盤就夠了。

5. 砂仁蒸鯽魚:化濕開胃的“鮮香料理”

砂仁是種帶著濃鬱香味的藥材,它能“醒脾開胃”,讓沒胃口的人重新愛上吃飯;鯽魚則是“利水高手”,還能補氣血,兩者搭配,既能祛濕,又能滋補,特別適合濕氣重還總覺得累的人。

把鯽魚處理乾淨,在魚肚子裡塞進幾粒拍碎的砂仁,表面抹少許鹽和料酒,上鍋蒸15分鐘。蒸好後淋上點蒸魚豉油,撒把蔥花,魚肉鮮嫩,帶著砂仁的獨特香氣,一點腥味都沒有。吃的時候要把魚肚子裡的砂仁也吃掉,它的香味能刺激脾胃,幫著消化,讓濕氣隨著食物的消化慢慢排出去。

注意事項與建議

1. 因人而異:每個人的體質和症狀不同,用藥和食療方案也應有所差異。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調理,避免盲目用藥。
2. 生活習慣: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,避免長期處於潮濕環境,適當運動,如八段錦、太極拳、慢跑等,促進身體新陳代謝,有助於排出濕氣。
3. 飲食調整:日常飲食應清淡,避免過多攝入油膩、生冷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多吃蔬菜水果,補充足夠的水分。

濕氣重肚子大並非無解之謎,通過中藥調理和食療改善,你完全可以擺脫濕氣的困擾,讓肚子重新變得“輕盈”。如果你還在為肚子大、濕氣重煩惱,不妨試試這些中藥和食療方案,開啟健康生活的新篇章!

吃什麼可以去濕氣排毒,按摩幾個穴位,輕鬆祛濕。

濕氣被認為是“萬病之源”,其積聚體內易導致身體沉重、關節不適、消化不良等一系列健康問題。因此,通過飲食調節,促進濕氣的排出,成為許多人關注的健康話題。以下是六種推薦的食物,它們既營養豐富,又能有效幫助身體祛濕,提升生活品質。

現在人們每天整日睡不醒,經常會出現身體過度疲勞等可能性,或者是覺得自己吃的不多,為什麼這麼胖怎麼也減不下來,這可能是由於體內的濕氣過重造成的,從中醫角度來說,體內濕氣重可能會導致自身出現一些慢性疾病。

有助於排出濕氣的食物,幫助你輕鬆應對濕氣問題。

1. 紅豆
紅豆是一種常見的食材,具有很好的利水消腫作用。它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礦物質,能夠説明促進腸胃蠕動,加速體內廢物的排出。此外,紅豆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,可以有效緩解因濕氣引起的皮膚問題。經常食用紅豆湯或紅豆粥,不僅可以補充營養,還能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和濕氣。

2. 薏米
薏米被譽為“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”,其營養價值極高。薏米具有健脾祛濕、利尿消腫的作用,是中醫常用的祛濕藥材之一。薏米中的薏苡仁油和薏苡脂等成分能夠促進新陳代謝,幫助身體排除多餘的水分和毒素。日常可以將薏米煮粥或者與其他穀物搭配食用,既美味又健康。

3. 冬瓜
冬瓜性涼味甘淡,具有清熱解暑、利尿消腫的功效。它含有大量的水分和維生素C,能夠有效補充夏季因出汗過多而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。此外,冬瓜中的丙醇二酸還能抑制糖類轉化為脂肪,有助於減肥瘦身。冬瓜燉湯或清炒都是非常好的選擇,既能滿足口感又能發揮其祛濕的效果。

4. 苦瓜
雖然味道略苦,但苦瓜卻是一種極佳的食療佳品。苦瓜具有清熱解毒、降火去燥的作用,特別適合夏季食用。它富含生物鹼類物質奎寧,能刺激人體免疫系統,提高機體抵抗力。同時,苦瓜中的苦瓜甙和苦味素還能增進食欲、促進消化。無論是涼拌還是炒菜,適量食用苦瓜都能起到很好的祛濕效果。

消除水腫的注意事項:

1.晚上不要熬夜,保證睡眠充足。

2.注意晚上睡覺之前儘量不要吃一些東西,尤其是不要喝水。

3.要注意適當的運動,增強體質,提高自身的抵抗力。

4.需要注重飲食的清淡性、營養性。

按摩幾個穴位,輕鬆祛濕

1、極泉穴
位於腋窩頂點,腋動脈搏動處,是心經的重要穴位,可以去心臟的火毒,應往往去按揉,一般不少於三六下,最少一天兩次,以疏通經絡,還可起到調理睡眠和解決心臟不舒服的問題,包括白領經常不明原因出現的心悸、胸悶狀況。
2、曲池穴
屈起肘部時出現橫紋的外側段為曲池穴,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於此,總之血脈之氣從四肢彙集到這裡。對這個穴位進行按摩,能夠起到調理氣血以及去除風濕的影響與作用。

3、委中穴
委中穴在膝窩的中心點上。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濕通道,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污口,假如這裡不通暢,濕氣排不出去,可能會致使關節炎。

4、陰陵泉
陰陵泉穴,屬足太陰脾經,位於小腿內側,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處,其主要功能是排滲脾濕。它有運中焦、化濕滯的功效,適當按摩,可以利小便,讓體內的濕邪從小便而出,從而能夠起到好影響與作用的脾的氣機運行恢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