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上的“頑固小麻煩”:一文讀懂鵝掌風的來龍去脈與應對之道

提到“鵝掌風”,不少人會先聯想到長輩手上那層粗糙的皮——明明洗手很勤快,手掌卻總像沾了洗不掉的“老繭”,有時還會脫皮、發癢,嚴重時甚至裂開口子,連握筷子、擰瓶蓋都覺得疼。其實這可不是普通的“手幹”,而是一種藏在皮膚裡的“小麻煩”在作祟。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說,鵝掌風到底是什麼病?它為啥總纏上有些人?又該用什麼方法把它徹底趕跑?

鵝掌風的“真面目”

鵝掌風,這個名字聽起來似乎與鵝有關,但實際上它是一種皮膚病。在西醫中,它被稱為手癬。這種病的名字來源於其獨特的症狀:患者的雙手皮膚會變得粗糙、增厚,甚至出現皸裂,看起來就像鵝的腳掌。鵝掌風是一種慢性真菌感染性皮膚病,具有頑固難治、發病率高的特點。它主要表現為手掌局部有境界明顯的紅斑脫屑,皮膚乾燥、龜裂,甚至整個手掌皮膚肥厚、粗糙,還可能出現水皰或糜爛,患者會自覺瘙癢,或者瘙癢不明顯。

鵝掌風的“元兇”

鵝掌風的發病原因,主要可以歸結為真菌感染。在我們的生活中,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真菌,它們在一定的條件下,如溫暖潮濕的環境,就會大量繁殖,進而侵入人體皮膚,引發疾病。除了真菌感染,還有一些因素會增加患鵝掌風的風險。例如,雙手長期浸水和摩擦受傷,以及接觸洗滌劑、有機溶劑等化學物質,這些都會破壞皮膚的屏障功能,使皮膚更容易受到真菌的侵襲。此外,一些特殊職業的人群,如主婦、護士、理髮師、從事金屬或化學製品行業的人員,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,他們的雙手更容易接觸到這些有害物質,因此也是鵝掌風的高發人群。

從中醫的角度來看,鵝掌風的發病原因則更為複雜。中醫認為,此病多因外感濕熱之毒,蘊積皮膚;或由相互接觸,毒邪相染而成。也就是說,當人體受到外界濕熱邪氣的侵襲,或者與患有鵝掌風的人密切接觸後,就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。此外,中醫還將鵝掌風分為兩種類型:風濕蘊膚型和血虛風燥型。風濕蘊膚型的患者,其手掌或指間會出現水皰,涸於脫屑,境界明顯,舌紅,苔白或膩,脈滑;而血虛風燥型的患者,手掌皮膚則會變得肥厚粗糙,乾燥,龜裂,水皰不明顯,乾涸脫屑,舌淡紅,苔薄,脈細。

真菌最愛“盯”這幾類人!鵝掌風的“傳播密碼”藏在細節裡

既然鵝掌風是真菌引起的,那真菌到底是從哪來的?為啥有的人天天做家務、碰水,手還是好好的,有的人卻偏偏被盯上?其實真菌的“生存喜好”很明確,它就愛“溫暖、潮濕、不透氣”的環境,而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小習慣,一不小心就給真菌創造了“安家”的機會。

最常見的傳播途徑,就是“交叉感染”。很多人都知道腳氣是真菌引起的,卻沒在意“腳氣和手癬其實是互通的”——比如有些人習慣用手去摳腳、撓腳氣的癢處,腳氣上的真菌就會趁機粘在手上;還有的人洗襪子和洗手帕、毛巾用同一個盆,晾的時候又疊放在一起,真菌就會順著水流、布料“爬”到手部;甚至家裡的拖鞋、浴盆、洗手池,如果被有腳氣或手癬的人用過,真菌會在潮濕的縫隙裡存活好幾天,下一個人接觸時,就可能被傳染。

除了交叉感染,還有幾類人特別容易被真菌“盯上”:

經常讓手處於潮濕狀態的人:比如廚師、理髮師、洗衣工、家庭主婦,他們每天要長時間泡在水裡,或者頻繁接觸洗滌劑、消毒液,手的皮膚屏障被反復破壞,真菌就像找到了“突破口”,很容易鑽進去;

免疫力偏低的人:比如老人、小孩,或者長期熬夜、壓力大、生病後身體虛弱的人,皮膚的抵抗力會下降,原本能抵禦的真菌,這時就可能“趁虛而入”;

有基礎皮膚病的人:比如本身有濕疹、汗皰疹的人,手掌經常有脫皮、水皰,皮膚處於“破損狀態”,真菌更容易在這些傷口裡紮根、繁殖。

還有人會疑惑:“我明明很愛乾淨,怎麼還會得鵝掌風?”其實過度清潔反而可能加重問題——比如頻繁用熱水洗手、用強力去油的肥皂,會把手上的天然油脂洗掉,皮膚失去保護,反而更容易被真菌侵襲。真菌可不是“怕乾淨”,它怕的是“乾燥、透氣”,只要環境合適,再愛乾淨的人也可能中招。

鵝掌風的“剋星”

(一)西醫藥物治療

對於鵝掌風的治療,西醫主要採用抗真菌藥物。這些藥物能夠有效地抑制真菌的生長和繁殖,從而緩解症狀,促進皮膚的恢復。外用抗真菌藥物是治療鵝掌風的首選方法。例如,達克寧霜、聯苯苄唑霜等乳膏或軟膏,可以直接塗抹在患處,每日1-2次,連續使用2-4周。對於一些症狀較輕的患者,使用外用藥物通常可以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。然而,對於一些病情較為嚴重,或者外用藥物效果不佳的患者,醫生可能會建議口服抗真菌藥物。如伊曲康唑、特比萘芬等,這些藥物可以從體內發揮作用,更全面地抑制真菌的生長。不過,口服抗真菌藥物可能會對肝臟等器官產生一定的副作用,因此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循醫生的指導,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。

(二)中醫辨證施治

中醫在治療鵝掌風方面也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方法。中醫根據鵝掌風的不同類型,採用辨證施治的原則,選擇不同的方劑進行治療。對於風濕蘊膚型的患者,中醫會採用祛風除濕的治法,常用的方劑有萆薢滲濕東加減。這個方劑中的黃柏、苦參、蚤休、萆薢、薏仁、丹皮、白蘚皮等藥物,都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,能夠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症狀。而對於血虛風燥型的患者,中醫則會採用養血祛風的治法,方用祛風地黃丸。這個方劑中的生地、熟地、刺蒺藜、川牛膝、知母、黃柏、枸杞子等藥物,可以滋養血液,祛除風邪,從而改善患者的皮膚狀況。

鵝掌風不可怕,找對方法就能“斷根”

說到底,鵝掌風就是一種“真菌引起的手癬”,它既不是“風吹的”,也不是“不講衛生導致的”,而是真菌在“溫暖潮濕”的環境裡找到了“機會”。只要我們能及時確診,選對口服或外用的抗真菌藥物,堅持用藥,再把家裡的“真菌窩”清理乾淨,就能徹底把它趕跑。

如果你的手上也有脫皮、發癢的“小麻煩”,別再隨便塗護手霜或止癢膏了,及時去醫院皮膚科看看,讓醫生幫你判斷是不是鵝掌風。記住,對付鵝掌風的關鍵是“早發現、早治療、防復發”,只要耐心一點,你的手就能重新變得光滑、舒服,再也不用被“鵝掌風”的煩惱糾纏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