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推開窗,臺北的天空蒙著一層灰濛濛的薄霧,遠處的101大樓若隱若現,空氣裡似乎飄著淡淡的“土腥味”——每到冬天,霧霾總會悄悄造訪臺北,讓習慣晨練的人犯了難:出去鍛煉怕吸進污染物傷肺,宅家不動又怕身體“變懶”;更有人擔心霧霾傷呼吸道,卻不知道怎麼通過飲食“護肺”。其實,霧霾天的鍛煉和飲食有“小講究”,不用“一刀切”地停練或瞎補,選對方法,照樣能在灰濛濛的冬天裡,護好身體還保持活力。
霧霾天氣的“隱形威脅”
霧霾,聽起來似乎只是空氣中的灰塵多了些,但實際上,它對健康的影響可不容小覷。霧霾中的細顆粒物(PM2.5)能夠穿透呼吸道,進入肺部,甚至進入血液迴圈,引發呼吸道疾病、心血管疾病,甚至影響大腦健康。在臺北市的冬季,霧霾天氣頻繁出現,這使得戶外活動變得不再那麼安全。
霧霾天鍛煉的“智慧選擇”
室內鍛煉:安全又高效
1. 瑜伽:身心的寧靜之旅
瑜伽是一種非常適合在室內進行的運動。它不僅能夠鍛煉身體的柔韌性和力量,還能通過呼吸調節和冥想幫助緩解壓力,提升心理健康。在霧霾天氣裡,選擇在家中練習瑜伽,既能避免空氣污染,又能享受運動帶來的愉悅。
小技巧:選擇一些適合初學者的瑜伽動作,如山式、樹式、下犬式等。每天練習30分鐘到1小時,不僅能增強身體素質,還能提升內心的平靜。
2. 健身操:活力四射的室內運動
健身操是一種簡單又有趣的室內運動,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。它結合了音樂和舞蹈動作,能夠有效提高心肺功能,燃燒脂肪。在霧霾天氣裡,打開窗戶通風後,跟著視頻教程跳一段健身操,既能鍛煉身體,又能提升心情。
小技巧:選擇一些節奏歡快的音樂,跟著視頻教程一起跳。每次鍛煉20 – 30分鐘,每週3 – 5次,效果顯著。
3. 力量訓練:打造強健體魄
力量訓練是增強肌肉力量和耐力的好方法。使用啞鈴、彈力帶等簡單器械,或者利用自身體重進行訓練,如俯臥撐、深蹲、仰臥起坐等,都能有效提升身體素質。在霧霾天氣裡,選擇在家中進行力量訓練,既能避免戶外污染,又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。
小技巧:制定一個合理的訓練計畫,每週進行2 – 3次力量訓練。每次訓練包括熱身、正式訓練和放鬆三個部分,確保訓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“錯峰鍛煉”,抓准霧霾較輕的“窗口期”
臺北冬天的霧霾不是全天都嚴重,通常有“輕重時段”:早上7-9點是上班高峰,汽車尾氣多,加上逆溫層(冷空氣在下、暖空氣在上,污染物難擴散),霧霾最濃;中午12點-下午2點,太陽出來後溫度升高,逆溫層被打破,污染物會稍微擴散,霧霾會輕一點;傍晚5點後,下班高峰+氣溫下降,霧霾又會加重。
如果實在想戶外鍛煉,就選“中午12-2點”這個視窗期,每次練20-30分鐘就行,別超過1小時。比如之前常去大安森林公園晨跑的陳先生,現在改成中午去公園快走,“中午能看到點太陽,空氣沒早上那麼悶,走的時候戴普通醫用口罩,不會覺得喘,練完也沒之前那種喉嚨幹的感覺”。
還要注意“看指數再出門”,手機上下載個“空氣品質APP”,即時看臺北的PM2.5指數:如果指數低於75(良),可以去戶外做輕度運動(快走、太極);如果指數超過115(輕度污染),就果斷放棄戶外,改成室內鍛煉——別拿身體賭“可能不嚴重”,PM2.5對呼吸道的傷害是“累積的”,多等一天沒關係,硬闖反而傷身體。
“選對室內場所”,避開“隱形污染”
如果想找專業場地鍛煉,別盲目選“密閉健身房”——有些健身房人多、通風差,加上跑步機運轉時會揚起地面灰塵,反而變成“室內污染源”。臺北有不少“通風好的運動空間”,比如“社區活動中心”:很多社區冬天會開放室內活動室,有乒乓球桌、羽毛球網,人不多、窗戶能打開,空氣流通好,適合做輕度球類運動;還有“商場內的步行道”,比如信義區的ATT 4 FUN、西門町的誠品生活,頂樓或地下有連通的步行通道,人少、溫度適宜,快走或慢走30分鐘,既能避霧霾又能逛街,一舉兩得。
去室內場所鍛煉也要注意“戴口罩進門,進門先洗手”,避免把戶外的污染物帶到室內;運動時別戴N95口罩,N95密封性太強,運動時呼吸加快,容易缺氧頭暈,戴普通醫用口罩或棉質口罩就行,既能擋灰塵,又不會影響呼吸。
再談飲食:霧霾天別瞎補,3類“護肺食材”悄悄養呼吸道
很多人霧霾天會跟風買“潤肺補品”,比如川貝、銀耳,卻不知道臺北冬天的霧霾常伴隨“濕氣重”,盲目吃滋補的東西反而會“生痰”;還有人覺得“多吃梨就能護肺”,卻不知道梨性涼,脾胃弱的人吃多了會拉肚子。其實霧霾天的飲食關鍵在“清”和“潤”,選對本地常見的食材,簡單做一做,就能幫呼吸道“減負”,還不傷脾胃。
第一類:“清潤蔬菜”,幫呼吸道“掃灰塵”
臺北冬天的市場裡,總能看到新鮮的“白蘿蔔、冬瓜、菠菜”,這些蔬菜含水量高、性質溫和,不會像梨那樣偏涼,還能幫身體“清熱化痰”,減少霧霾對呼吸道的刺激。
比如“白蘿蔔排骨湯”:白蘿蔔去皮切滾刀塊,和排骨一起焯水,再加水慢燉1小時,出鍋前加鹽調味就行。白蘿蔔裡的“芥子油”能促進腸胃蠕動,幫助排出體內廢物,燉成湯後溫潤不刺激,喝下去喉嚨暖暖的,像給呼吸道“敷了層保濕膜”。住在士林區的王媽媽,每天都會給家人燉一鍋,“我家孩子冬天霧霾天容易咳嗽,喝這個湯後,咳嗽少了,早上起來也不會喉嚨幹癢”。
還有“清炒菠菜”:菠菜焯水後去掉草酸,用蒜末快炒,加少許鹽和生抽,簡單又清爽。菠菜裡的“維生素C”和“β-胡蘿蔔素”能增強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,減少污染物對黏膜的傷害,而且炒著吃比涼拌溫和,適合臺北冬天的濕冷天氣,脾胃弱的人也能吃。
第二類:“溫潤雜糧”,給身體“加屏障”
臺北人冬天愛喝熱粥、吃雜糧,霧霾天多吃“小米、燕麥、山藥”這類雜糧,既能補能量,又能幫脾胃“運化濕氣”,避免濕氣和霧霾一起“傷肺”。
比如“小米山藥粥”:小米提前泡30分鐘,山藥去皮切小塊,和小米一起加水煮成粥,煮到小米開花、山藥變軟就行。小米養胃,山藥能“補肺健脾”,煮成粥後黏糊糊的,喝下去胃裡暖暖的,還能促進消化,避免因為霧霾天沒胃口導致的“營養不足”。上班族林小姐早上沒時間做,就前一晚用養生壺預約,“早上起來就能喝到熱粥,比買路邊的豆漿油條健康,喝完整天喉嚨都舒服”。
還有“燕麥牛奶”:用純牛奶煮燕麥片,煮3-5分鐘,加少許堅果碎(核桃、杏仁),既能補充蛋白質,又能攝入膳食纖維。燕麥裡的“β-葡聚糖”能增強免疫力,牛奶補充鈣質,冬天喝一杯,既能暖身,又能幫身體“抵抗污染物”,比喝含糖飲料健康多了。
第三類:“少吃重口”,別給呼吸道“添負擔”
霧霾天的呼吸道本就敏感,要是再吃辣、吃油炸,比如臺北夜市常見的“鹽酥雞、麻辣鍋”,會刺激喉嚨和氣管,加重咳嗽、喉嚨痛;還有“高糖食物”(珍珠奶茶、鳳梨酥),吃多了會讓體內“生痰”,感覺喉嚨裡黏糊糊的,更不舒服。
可以把重口食物換成“清淡口味”:比如把鹽酥雞換成“烤雞胸肉”,用烤箱烤不用油炸,撒點黑胡椒和鹽,鮮嫩不油膩;把麻辣鍋換成“菌菇鍋”,用香菇、金針菇、杏鮑菇煮鍋,加少許醬油調味,鮮美的湯喝下去不刺激,還能補充維生素;想喝甜的就換成“銀耳蓮子羹”,銀耳泡發後煮爛,加蓮子和少許冰糖,溫潤不甜膩,幫呼吸道“潤一潤”,比奶茶健康還養人。
霧霾天別忽略“細節護肺”
除了鍛煉和飲食,還有兩個小細節能幫你護好呼吸道:
出門回來先“清潔”:進門前拍一拍衣服上的灰塵,進門後馬上洗手、洗臉,用淡鹽水漱口(含一口鹽水,仰頭讓鹽水接觸喉嚨,再吐掉),減少口腔和鼻腔裡的污染物殘留;
室內別“悶著”:如果開空調,記得每天中午開窗通風15-20分鐘(選霧霾較輕的時段),避免室內空氣渾濁;也可以在客廳放一盆水或加濕器,保持室內濕度(50%-60%),避免空氣太乾燥刺激喉嚨。
霧霾天的健康,藏在“靈活調整”裡
臺北冬天的霧霾雖然惱人,但不用因此打亂生活節奏:鍛煉時抓准“視窗期”或轉戰室內,飲食上多吃清潤食材、少吃重口,再注意小細節,就能在灰濛濛的天氣裡護好身體。
其實,霧霾天的健康秘訣不是“躲”,而是“巧應對”——不硬闖污染,也不盲目進補,根據天氣靈活調整,既能保持鍛煉的習慣,又能通過飲食給身體“加保護”。等霧霾散去,再去淡水河邊散步、去陽明山爬山,就能更安心地享受臺北的冬日美景啦。